日前,秦汉海疆考古与秦汉文明学术研讨会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大学考古学院、中国考古学会秦汉考古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旨在推动秦汉时期海疆考古的进一步发展。研讨会上,位于西海岸新区的琅琊台遗址作为秦汉海疆考古的一处重要地标,成为与会专家学者关注和讨论的热点。
研讨会上的历史聚焦
“中国是一个陆地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既有广阔的陆疆,也有广阔的海疆。作为边疆考古的‘半壁江山’,海疆考古亟须学界更多关注和努力推进,以加快构建中国考古学自主知识体系,并为中国海疆的治理、建设和发展提供考古学智慧。”研讨会上,中国考古学会秦汉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山东大学讲席教授白云翔表示。
中国海疆考古的主要目标包括:通过海疆地区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和研究,考察海疆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及其演进,探索海疆的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轨迹及其自然因素和社会动因,揭示海疆在国家治理和中外交往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总结海疆治理、海疆建设及海防建设的历史经验,推进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研究,为当代及未来的海疆治理和海疆建设提供历史借鉴。
新区作为此次研讨会的举办地,辖内的琅琊台遗址备受专家学者关注。会上,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战国秦汉考古研究室主任吕凯以《青岛琅琊台遗址发掘收获与初步认识》为题作主旨报告。在交流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学者表示,近年来,海疆地区秦汉时期重要考古成果不断涌现,琅琊台等遗址的考古发现反映了秦汉王朝对海疆的治理策略,揭示了秦汉时期海洋文化的发展,证实了中国古代海洋文明基因,对于充分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形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会后,与会专家学者还赴琅琊镇对琅琊台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
遗址考古的重大突破
琅琊台遗址位于新区南部,三面临海,中心为海拔183.4米的山峰。琅琊,据文献记载,与齐地八神“四时主”祭祀、秦皇汉武东巡等重要历史事件有关。《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盖海畔有山,形如台,在琅邪,故曰琅邪台。”《水经注》中描述:“台孤立特显,出于众山上,下周二十余里,傍滨巨海。”
2013年,琅琊台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与西海岸新区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开始对琅琊台遗址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近年来,琅琊台遗址考古发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证实了文献中秦始皇东巡和筑琅琊台的记载。特别是确认了该遗址上的高等级建筑始建于秦代,并发现了夔纹大半圆瓦当和龙纹空心砖等高等级建筑构件,可证实大型高等级建筑群是秦始皇“徙黔首三万户”修筑的重要国家工程。
今年,新区营前村北遗址考古获得重要突破,在两口古井中发现了带有“琅县”戳印铭的陶罐及陶片。经过考古工作者推断,铭文应为“琅邪县”省称,这也是首次考古出土直接证实秦琅邪郡县建制的官方玺印类文物,印证了文献记载。琅琊台是目前发现的东部地区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秦帝国国家工程,是中国古代从陆地走向海洋意识觉醒的一个标识。考古发现证实了琅琊台遗址“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最早起点之一”的地位,反映了早期封建王朝多元文化融合、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进程,揭示了秦汉帝国的疆域观念和海疆治理策略。
如今,新区正致力于推动琅琊文化等核心遗产从“静态保护”向“活态转化”。琅琊台遗址也入选“山东百年百项重要考古发现”“山东五大考古新发现”,并获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
青岛西海岸新区融媒体中心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