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岸传媒

扫描二维码

下载“西海岸传媒”APP

来源:  日期:2025-10-27 09:54:55
字号+
字号-
深秋,是一年中最浓墨重彩的季节。
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张家楼街道的画美达尼乡村振兴片区,千亩红枫林正在悄然“着色”“上妆”。大批市民游客循着节令的召唤,前来解锁这片红枫林浓浓的诗意、独特的“渐变美学”。
上周末,画美达尼乡村振兴片区枫叶渐红,吸引游人观赏
漫步林间,当你沉醉于大自然雕琢的艺术氛围中,可能在不经意间就被“绘入”了农民画师的油画作品里,成了一位“画中人”。
图片

起笔:把“大泥沟”画成“达尼村”


故事的发生要从一支小小的画笔说起。
当寻求创作灵感的画家,遇上渴望改变的村庄,艺术的种子便深深扎进了肥沃的土壤。
“作画人”与“大泥沟”的两情相悦。
三十多年前,“大泥沟”这三个字就是大泥沟头村最直观的写照。为改变村庄面貌,村干部带领村民开始大规模植树造林。效果“立竿见影”,生态环境变美了,“大泥沟”改变了模样。
彼时,从东北到青岛创业的农民画师解中才,也在四处寻找一处能安心创作的“世外桃源”。他辗转多地,最终来到大泥沟头村,立刻被这里背山面海、绿水青山的景致深深打动。2003年,他决定将自己的绿泽画院落户于此。
而此时的大泥沟头村也面临着抉择:是上马能快速给村子带来收益的砖窑项目,还是“培养”这颗尚未发芽的艺术种子?
村干部和村民们反复考量,还是算出了生态保护与长远发展的大账,最终选择了画院。这个决定,既给了画家一块安放画板的桌案,也由此改变了村庄的命运。
绿泽画院
艺术家成“村民”,村民成“艺术家”。
画院安顿下来后,绿泽美术馆、解中才美术馆、绿泽美术职业学校等相继建成,逐步汇聚了30多位高级职业画家、600余名画师。曾经的大泥沟头村成了远近闻名、画师云集的“达尼画家村”。
除了解中才,叶建明、鹿成君、高伟等众多艺术家也先后定居于此,开办了自己的工作室、艺术馆。他们的到来,为村庄带来了油画、陶瓷、工笔画、书法等20多个艺术门类,更让达尼画家村形成了一个多元共生的“艺术生态圈”。
与此同时,在街道的支持下,村里和绿泽画院合伙办起了“农民画校”,免费教授油画课程。村民黄秀芹干了半辈子农活,如今成了农民画家,吃上了“艺术饭”,平均每月有3000多元收入。
“农民画校”开办以来,已免费培训村民100余人次,20多名农民拿起画笔,完成了华丽的“艺术转身”。
绿泽画院的画师在创作油画
图片

运笔:从一幅油画到百花齐放


当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成为画布,每个人都是创作的参与者,一场艺术与乡村的深度交融,正徐徐描绘出一幅乡村振兴的鲜活长卷。
图片
画入画乡,产业开花结果。
从承接韩国油画临摹订单,到作品远销欧美十余国、畅销国内20多个省市,达尼画家村以油画产业年产值超3亿元的成绩,赢得了“江北第一画家村”的美誉。
村庄培育油画产业,绝非易事。达尼画家村另辟蹊径,摒弃了业内常见的“流水线作业”模式,坚持每幅作品都由画师独立完成。
尽管产出效率不及“流水线”,但由于每一幅画作都承载着独一无二的艺术灵魂,凝聚着创作者的巧思与情感,因而产生了赢得市场青睐的独特价值。
为打通艺术与市场的桥梁,达尼画家村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七个一”市场化运行机制——
通过成立一个联盟、制定一个章程、签订一份公约、招引一支运营队伍、建立一个利益分配机制、开设一个网络交易平台、开办一个特色“村拍会”,让艺术家、企业、村庄、村民形成了协同发展、共同致富的有机整体。
紫斐农业扎根画美达尼乡村振兴片区,构建起集蓝莓种植、研发、精深加工及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画乡入画,乡土成为崭新画卷。
当艺术沉淀为乡村的底色,画笔便越过画布,完成了从“作画于乡”到“乡村入画”的进阶。
以文化艺术为特色产业,达尼画家村联动周边小泥沟头、西石岭、王家洼子、张家屯4个自然村,连片打造画美达尼乡村振兴片区,同步推动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协同发展。
现代农业方面,这里成功培育了蓝莓、蜜薯等特色农业品牌基地。紫斐酒庄参与制定蓝莓酒国际标准,紫斐蓝莓精深加工项目年加工鲜果能力突破万吨,带动3000余名群众人均年增收2万余元。健力源、清原农冠种业等现代农业项目在此落地。
乡村旅游方面,“周末近郊游、首选张家楼”品牌日益响亮,文化之旅、采摘之旅、乡野之旅等系列精品旅游路线广受欢迎。泽丰生态园、幸福村生态文化博览园、千亩红枫林等特色农文旅融合项目也成为乡村增人气、聚活力的引擎。
上月刚开园的喜洋洋与灰太狼公社已成为节假日、周末亲子游玩的好去处
而这一切,又融汇为艺术创作的源泉。蓝莓园、红枫林,丰收的喜悦、乡村的变迁,成为画家们笔下的新题材。
从一张油画,到文旅融合、“百花”争艳,艺术重新勾勒了这里的田野、产业与生活,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的宏大画卷。
图片

生发:乡村建设如何多点“艺”思



随着“美丽乡村”“和美乡村”建设不断深化,艺术与乡村建设融合的路径也越来越宽广。
从“单点引入”到“系统运营”。
画美达尼的成功,始于一位画家,但成于一套机制。
其创新构建“1+1+N”运营架构——搭建1个主运营团队统筹全域资源,联建1个强村共富公司盘活村庄“三资”,构建N个共建联动方阵,整合艺术家联盟、高校、企业等多元力量,推动区域资源“碎片化”经营向“组团化”运营转变,
建立起“811”利益分配机制——各类营收利润80%归运营公司,10%归强村共富公司,10%归村民,构建起艺术家、企业、村庄、村民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了从引入单个艺术项目到构建可持续生态系统的跨越。
更多的实践也正在探索中:前不久,中国华东国际写生基地落户青岛即墨区莲花田园乡村振兴片区,将探索“艺术基地+美育研学+非标商业+数字平台”四位一体运营模式,推动文艺资源深度下沉乡村。
绿泽美术馆内工作人员正在直播卖画
从“艺术植入”到“乡土共生”。
艺术在乡村的生命力,不取决于“高深程度”,而在于与乡土的“联结深度”。
达尼村从未将艺术生硬“植入”乡村,而是让它在乡土里自然生长——村民成为画师,农田成为画布,节庆活动成为艺术现场。这种深度融合,避免了乡村沦为艺术家“自娱自乐的空间”,让艺术真正扎根乡土。
北京平谷南山村的驻村艺术家同样遵循此道,他们以学生姿态向乡村学习,将创作融入乡村文脉,最终实现了艺术与乡土的相互滋养。
画美达尼乡村振兴片区艺术创客街区
从“卖油画”到“卖生活”。
其实不只是画美达尼,包括深圳大芬村在内的很多以出口油画作品为主的油画村,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海外贸易波动的影响。
这也印证了一个道理:唯有推动艺术与农业、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新业态,才能让艺术创造切实转化为强村富民的经济效益。
画美达尼乡村振兴片区红枫文化节期间,画师给游客画像
画美达尼以节会经济为突破点,整合片区多种资源,打造樱花节、樱桃节、红枫文化节等品牌节庆,并整合乡村俱乐部成员单位的“楼里佳品”特色产品,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消费新场景。
每逢节庆,片区内茂腔展演、剪纸工艺等非遗项目与现代审美元素创新融合,以文艺赋能,打造高品质的乡村生活,实现了从“卖油画”到“卖生活”的升级。
艺术如同一支巧笔,将乡村的生态、文化、产业等要素绘成一幅完整画卷。画里画外,不仅是美丽的风景,更能看到产业的兴旺、农民的幸福!

来源:青岛宣传


西海岸传媒 APP

更多精彩!扫码下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