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岸传媒

扫描二维码

下载“西海岸传媒”APP

来源:  日期:2025-10-25 10:50:25
字号+
字号-
工业,经济发展的基石。

“十四五”时期,一批城市将工业,特别是制造业视作重中之重。青岛也不例外,城市主政者多次强调要把工业作为立市之本、强市之基。
从24条重点产业链到“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十四五”时期,青岛循着产业演进脉络,迭代城市产业架构,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这座城市始终保持着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战略定力,追求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展望“十五五”,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于青岛而言,无论是稳如磐石的优势产业,还是羽翼渐丰的新兴产业,抑或是蓄势待发的未来产业,都是先进制造业的重要组成,同样也是助力青岛在未来竞争中占据制高点的核心驱动力所在。

撰文/庄建成
审校/张慧


图片
重回聚光灯下的“青岛制造”


众所周知,青岛是中国最早开启工业化进程的城市之一,从纺织业时期“上青天”的荣光,到以海尔、海信、青岛啤酒为代表的“五朵金花”,制造业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青岛经济发展的支柱。


但在全球范围内工业经济向服务性经济转型的大趋势下,青岛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自2006年起,开始呈现逐年下降走势,从45.4%到2020年的26.4%,14年间下降了19个百分点。


图片


不过,进入“十四五”时期后,随着青岛“重返”制造业,实体经济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存在感显著增强。2021年,青岛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7.5%,较前一年提升1.1个百分点。时隔15年后,青岛制造终于迎来关键拐点。


事实证明,青岛狠抓制造业的路子是对的。2024年,青岛二产录得7.1%的增速,跑赢GDP增速(5.7%)。来到“十四五”收官之年,青岛二产延续了强劲的增长态势,今年一季度二产增速与GDP增速(5.9%)持平,上半年5.4%的增速,则高于GDP增速0.1个百分点,再次成为唯一跑赢的产业结构。


除了纵向上的数据比较,城市间的横向比较,也是洞察青岛“十四五”时期工业制造业发展成色的一个理想参考系。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单位赛迪研究院赛迪顾问发布的《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名单中,青岛在2021年首度跻身榜单十强(第7位),也是10强中唯一的北方城市(北京、天津等直辖市不参与排名)。


此后两年,青岛排名一直维持在第7位。2024年,青岛成功进位,排名全国第6,并继续成为榜单前十中唯一的北方城市。


基于前期所取得的成绩,今年的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也将“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写入全年工作目标之中,足见青岛对于重塑制造业辉煌的志在必得。


先进制造也好、新型工业化也罢,擦亮青岛制造成色的,归根结底还是自身实打实的硬实力。


通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近年来青岛工业制造业呈现出了向高、向新发展的鲜明趋势。今年前8月,青岛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2%,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0.4个百分点。


以集成电路圆片、多晶硅等高精尖技术的产品为例,青岛今年前8月产量同比分别增长57.9%、23.6%。产能的提升,既代表了外界对于青岛制造实力的认可,也成为青岛近年来发力先进制造所收获的应有回报。


毫不夸张地说,经过此前多年蛰伏,青岛制造已重回舞台的C位,并有了追求更大发展目标的实力基础和战略谋划。


图片
“10+1”产业,青岛的最佳选择


梳理青岛产业发展脉络,从为振兴实体经济布局24条重点产业链,到更加明晰的“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其中蕴含了青岛产业体系建设“变”与“不变”的发展深意。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的一个关键变量。从24条重点产业链迭代到“10+1”创新型产业体系,背后正是青岛对于这一关键变量的精准把控。


这里有个背景值得一提——新质生产力。作为以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自2023年9月份被首次提出,2024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又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等多份重要文件之中,成为国家层面的具体行动纲领和发展战略。


当新质生产力成为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这就决定了把工业作为立市之本、强市之基的青岛,必然要循着产业演进的脉络,实现对于自身产业发展体系的全方位重塑。


正如青岛市委书记曾赞荣所说:“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城市产业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加快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是立足青岛实际、顺应产业发展方向的必然要求,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际行动,关系当前、利于长远。


在青岛所布局的“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中,最为核心的内容便是进一步凸显科技创新对产业体系建设的引领作用。


此前,青岛官方在解读“10+1”创新型产业体系时也曾明确表示,要突出创新引领,把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着力点,强化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着力开辟新赛道,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而从青岛“10+1”产业主攻方向来看,确实离不开创新这一核心驱动力。作为青岛优先发展的两个先导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均是对于创新能力和创新氛围要求较高的产业。今年年初,以DeepSeek为代表的“杭州六小龙”横空出世,便离不开杭州良好的创新氛围与产业生态托举。


眼下,青岛也在围绕“10+1”产业的整体架构,不断加码科技创新。


一方面,青岛统筹全域优质资源,力求实现“握指成拳”的效果。


图片


去年8月,《青岛市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科技强市行动计划(2024—2028年)》正式发布,提出到2028年要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百强科技集群、科技部国家创新型城市等榜单上位次前移。


其中,为打造区域科技创新高地,青岛明确要依托崂山区至青岛蓝谷沿线等科创资源集聚优势区域,建设“青岛科创大走廊”。


而这条科创走廊,在青岛市的“十四五”规划纲要中便有所提及,围绕“引领建设胶东滨海科创大走廊”,提出要依托崂山、李沧、即墨等区市和功能区打造滨海科教产融合集聚带。


另一方面,青岛也在为创新主体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人才等优质要素支持。


图片


这里重点说一下资本。作为青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链主”,奇瑞与青岛的结缘便得益于青岛国资的“牵线搭桥”。青岛国资平台通过战略投资奇瑞汽车,总投资230亿元的奇瑞整车项目以及奇瑞KD件生产车间建设项目等多个项目先后落地青岛,为青岛“造车”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助益。


此外,眼下正在谋求新一轮增资的芯恩,其发展同样与青岛国资关系密切。在2023年那一轮注册资本突破百亿的增资中,便有包括海发集团、青岛城投、华通集团、青岛地铁、青岛科投、青岛财通集团、青岛国投在内多家市属国企的身影。


除了直接为企业发展赋能,青岛国资平台也在通过组建基金的方式,助力城市构建产业体系。今年9月3日,注册资本达10亿元的青岛智联绿色能源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正式成立,该基金由青岛城投集团主导,投资方向大概率是新能源汽车、绿色能源等领域。


当下,无论是24条重点产业链,还是“10+1”产业,青岛一直都有着很笃定的发展思路——优先发展先导产业、突破发展新兴产业、提质发展优势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


最直观的例证便是,在青岛最新发布的“10+1”产业链主企业名单中,62家企业里,有47家企业与2022年发布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链主企业和产业链重点企业有关。体现了企业之于青岛发展的坚定信心。


图片
下一个五年,青岛的优势在哪?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做出新的部署,明确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并提出要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面对“十五五”全新的竞争态势,发展先进制造业难度较之从前,似乎有过之而无不及。那么,青岛手里还有什么牌?


对青岛而言,最核心的突破点就在于新兴产业,这也是青岛“10+1”产业的重中之重。


而这,离不开创新氛围的营造。客观来说,经过五年来的接续发力,青岛的创新氛围愈发浓厚。


截至今年上半年,青岛累计培育216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27家瞪羚企业、72家隐形独角兽企业、17家独角兽企业,这些处于高速成长期的企业,是青岛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实现从“跟跑”到“领跑”跨越的希望所在。


跻身全球独角兽榜的歌尔微电子,其所深耕的半导体领域是青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所聚焦的细分赛道,企业在MEMS声学传感器(麦克风)领域的市场占有率高居世界同行业之首。


另一个关键的突破点则在于未来产业。要知道,在青岛所构建的“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中,“1”指向的就是超前发展1批未来产业。


对此,青岛提出要聚焦未来信息、未来制造、未来材料、未来空间等未来产业,推动技术相对成熟的太赫兹、海洋电子信息、深海开发、空天信息等短中期内规模实现倍数级增长,尚在培育期的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先进半导体材料、卫星互联网等中长期内成为新兴产业中坚力量,积极创建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


值得关注的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郑栅洁在介绍和解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时提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产业蓄势发力,未来10年将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


图片


眼下,青岛多个未来产业也已初具规模。在空天信息领域,引进中科星图等行业龙头企业落户,并落地了自然资源领域首个基于低轨卫星的海洋产业示范项目——“星海互联”科技示范工程;在卫星互联网产业方面,天启卫星物联网项目、吉利卫星互联网项目、低轨卫星产业园等正加速崛起。


对于青岛而言,这些正处于爆发前夜的未来产业,正是驱动城市接下来向前发展的新引擎。


一个普遍的共识是,眼下的城市竞争,工业是相当关键的胜负手。


因此,过去五年的勤修内功,也将为青岛在下一个五年,争得自己的城市地位打下基础。


来源:凤凰网青岛

西海岸传媒 APP

更多精彩!扫码下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