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多次提出创建自贸港
相较自贸区,自贸港的能级明显更高。
一个最直观的例证是,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以来,仅有海南成功获批自贸港,而同期自贸区建设则如雨后春笋般,陆续设立4批,涵盖山东、江苏等11个区域。
数量上的稀缺性,本身就能反映出自贸港的重要价值。
此外,在2020年6月发布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中,也明确提到“将海南从自贸区定位提升为更高开放水平的自贸港”。
由此来看,自贸港之所以定位更好,主要就是体现在对外开放层面。
而自贸港与自贸区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含义却大不相同。从定义上看,自由港是设在一国(地区)境内关外、货物资金人员进出自由、绝大多数商品免征关税的特定区域,是目前全球开放水平最高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而在功能上,自贸区与自贸港虽然在贸易便利化方面均形成“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的监管模式,但在海关监管执行上自贸港更自由,且自贸港还具有划定区域更广阔、“自由”范围更广泛、贸易管制更简化、政策安排更丰富、改革实践更深入以及经济支撑更强大等特点。
例如在自贸区,海关只有被授权才能进行改革,而海南自贸港则直接对照国际典型自由港的通行做法,一开始就要实施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的金融、外汇、投资、航运和出入境管理制度。
因此,在我国持续深化对外开放的背景下,自贸港这样千载难逢的机遇,自然是各地竞相追逐的“香饽饽”。
事实上,作为一座经济外向型城市,青岛已经不止一次提出要创建自由贸易港。
梳理公开报道显示,青岛最早与自贸港产生关联,可以追溯到2013年。根据当年10月发布的《青岛市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建设纲要(2013-2020年)》显示,青岛提出全面启动创建青岛自由贸易试验区,并明确要以青岛前湾保税港区为贸易便利化改革试点区域,争取试办自由港的相关政策。
次年山东省两会上,时任山东省省长郭树清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也提到,“支持青岛申办自由贸易港区”。
同期,时任青岛市副市长栾新在省两会期间透露,青岛自由贸易港区建设申请已经上报国家,不过从其表态来看,彼时青岛所创建的其实是自贸区,而非自贸港,“青岛在申办自贸区上有很大优势”。
来到2018年,青岛建设自贸港,再次获得省里明文支持。
当年年初,国务院批复《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山东省在落实该方案的实施规划中提出,支持青岛积极创造条件,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同期,省商务厅还联合青岛市商务局在北京召开了一场青岛自由贸易港方案论证会。
紧接着,在3月的全国两会上,时任青岛市政协主席杨军也公开呼吁“发挥青岛作为‘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城市和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以及国际性港口城市的优势作用,建议从全国对外开放总体布局的高度通盘考虑,全面支持创建青岛自由贸易港。”
6月,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的成功举行,不仅让青岛正式迈入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行列,也让青岛有了更充足的底气创建自贸港,时任青岛市市长孟凡利便在一次公开报道中透露,青岛正在积极争取自由贸易港等国家试点。
来到2019年,山东自贸试验区获批,青岛成为其中一个片区,使青岛具备了创建自由贸易港的前提条件。毕竟,海南能够获批自贸港,便是建立在前期扎实建设自贸区的基础上。
而在青岛自贸片区落地后,官方层面便鲜少提及创建自贸港等相关内容。
那么,时隔多年青岛为何再提建设自贸港?

如何建成?
眼下,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全球单边主义、保护主义进一步上升,逆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在此背景下,推动自贸港扩容,不失为我国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可行之策。
而被赋予“北方对外开放门户”功能定位的青岛,自然是理想的选择之一。
一方面,经过六年持续建设,青岛自贸片区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形成制度创新成果358项,97项获国家、省级以上层面认可、推广;外贸进出口占全市比重由获批前的16%提高到20%,进出口总量居全省三个片区首位……扎实的成绩,为青岛争创自贸港做足了铺垫。

另一方面,青岛创建自贸港也有自己的比较优势——上合示范区,这是全国唯一面向上合组织国家开展地方间经贸合作的国家级平台。
据胶州海关统计,今年前7月,上合示范区发运TIR国际运输车辆239辆次,同比增长134.3%,每天至少1辆TIR车辆从青岛出发驶向中亚或欧洲地区。
在铁路运输方面,目前青岛已常态化开行32条国际国内中欧班列路线,通达23个上合组织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密集的班列进一步放大了上合示范区的国际物流枢纽优势。
在制度创新方面,上合示范区也有所突破,累计推出125项改革创新案例,为国际双多边框架下地方经贸合作提供了充足的场景、模式和范例。同时,上合示范区还搭建起了包括上合经贸综服平台在内的“上合工具箱”,可以为上合经贸合作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无论是商品货物的硬联通,还是体制机制的软联通,上合示范区在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层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这也形成了青岛创建自贸港的比较优势。
既然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和基础,青岛自贸港到底要怎么建?
根据《规划》,青岛提出打造上合自由贸易空港,并明确积极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政策体系在上合国际航空枢纽落地实施,建设具有国际示范和复制意义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探索建设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自由贸易港。

可以看到,青岛自贸港建设要率先在上合国际航空枢纽落地,而上合国际航空枢纽则指向了山东唯一的4F级别国际机场——青岛胶东国际机场。
今年胶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将青岛胶东国际机场的枢纽优势转化为流量优势,通过拓展青岛机场货运航线网络,加快打造国际航空枢纽。
而此番在《规划》中,青岛层面也“力挺”胶东机场:
提升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国际枢纽功能,争取增加机场空域容量、航权时刻。提升现有航站楼、货运场站对上合航班的服务效率,推进青岛机场二期T2航站楼和东二跑道等改扩建项目建设,将胶州机场地块进行功能预留。
而进一步来看,一旦青岛自贸港获批,能为青岛带来什么?
这一点,不妨来看一下即将于今年年底封关的海南自贸港。
封关后,海南除享有零关税外,还有国际互联网开放、资金自由流动、国际离岸金融等更进一步的机制创新,此外在海南开办企业可享受15%的所得税优惠,高端人才个税最高15%封顶,而我国内地规定的高端人才个税最高可达45%。
这意味着,海南不仅将在进出口领域拥有更大的便利,更可加速实现人才、资本等优质要素的集聚。
对青岛而言,这是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且种种迹象表明此番创建自贸港,青岛市层面保持顶格推进的力度不减。
毕竟,青岛建设自贸港与打造国际航运中心关联度较高。或许这一次,青岛自贸港,真的要来了。
来源:凤凰网青岛